发布日期:2025-04-13 12:32 点击次数:145
前言
1972年2月的一天,妻子张秀玲在电视上偶然瞧见一个英俊潇洒的士兵在为尼克松总统开车门。她越看越觉得这位士兵有点面熟,突然灵光一闪,转身问身旁的老伴,“电视里的那个士兵是不是你?”过了好一会儿,陈长江默默点了点头。
在北京住了这么些年,妻子张秀玲竟然不知道丈夫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真是让人感叹当时那些警卫的保密工作做得多到位啊。回忆起往昔,陈长江在1952年到毛主席去世的这26年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离开中南海后,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使年纪大了,他依旧能精准地模仿出主席当年说话时的神态和手势。
主席的本领可真是不一般啊!无论是政治手腕还是个人魅力,都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当年他的决策和判断力,真是让人刮目相看,许多人都愿意跟在他身边学习、成长。就连在日常交流中,他也能一语中的,总能把重点抓到,智勇双全,真是个传奇人物。
1950年初夏,中央决定从苏北部队挑选战士去北京担任警卫。这个挑选标准可真不简单,除了要求战士们能吃苦耐劳、历史清白、思想积极外,还得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毕竟,保卫中央书记的安全这种重要工作,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找个人来干呢?
陈长江是46年参军的,绝对算得上一位老兵,而且他还是劳动模范,其他的条件也都符合。这一来,陈长江和另外六位战士就被光荣挑选,送到了中南海。那时候的警卫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一连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二连负责刘少奇和朱德,三连则是周恩来的随护。陈长江被分到了第一连。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高兴得不得了,暗下决心:一定得保护好毛主席!
1952年4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毛主席彻夜工作后出来散步。忽然,毛主席停下了脚步,转身朝陈长江值班的地方走去。那时,陈长江既紧张又兴奋,手心里全是汗。
不一会儿,毛主席走到他面前,面带微笑问:“你是哪里的?”“我……”陈长江刚开口说了几句,毛主席就做了个打断的手势,接着说:“听你的口音,应该是苏北如皋、海安那块的吧?”
陈长江愣了一下,急忙回应:“对,主席,我是江苏南通海安人。”后来他才明白,毛主席其实从未去过海安,但能听出口音,可能是因为他读书很多,分辨能力极强。他心里想着:主席真是厉害啊!听说不仅海安,就连身边警卫的口音,主席也能一一识别。
谈到海安,毛主席和陈长江聊起了那边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主席似乎对陈长江的故乡了解得比他还要清楚。接着,主席又问起了陈长江的家庭情况,他逐一回答。得知解放后,《土改》实施,使得陈长江的家人能够吃饱饭,生活也有了改善,主席露出了高兴的神色。两人这次初次的交谈持续了二十分钟。
在和毛主席交谈的那会儿,陈长江可真是畅所欲言,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最后,主席满脸认真地对他说:“我得回去休息了,你作为哨兵,也是在为人民尽心尽力。”
陈长江听到表扬,乐得合不拢嘴。看着主席离开的背影,心里一阵温暖。从那以后,每次毛主席再见到他,总会主动凑过去聊聊,“长江啊……”
在靠近毛主席的时候,陈长江发现主席特别重视身体锻炼。除了洗澡、散步和擦洗,他最爱游泳了。不管是河流、江河,还是大海,只要有机会,主席就会跳下去游一游。从韶山的小水库到庐山的小水库,从湘江、珠江到闽江、邕江再到钱塘江,从“巨浪汹涌”的北戴河到“浪花激起”的万里长江,主席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警卫员,陈长江可得在毛主席下水之前先给他试试水。
有一次,那是1956年,陈长江陪毛主席去北戴河游泳,正好遇上了八级台风。这海域实在不好,护游船进不来,游泳圈也没法带,每个人只能穿小裤衩下水。出于对毛主席安全的考虑,陈长江多次劝阻,可主席就是不听,决心十足。回想起那时的情景,陈长江不禁感慨:毛主席游泳像是在打仗一样,你说不行,他就偏要上,还得把困难都克服。那风一吹,海浪卷起两三米高,每次三个海浪一起扑来,毛主席就像条鱼儿,冲出浪底,笑着享受那一刻……
陈长江回想起来: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主席教咱们学游泳,到他晚年最后一次下水,游泳的次数至少得有一百八十回。
毛主席游泳后心情特好,还特别为北戴河作过一首诗——
《浪淘沙·北戴河》大海啊,您是我的母亲, 浪花对我轻声吟唱; 北戴河的夏日, 阳光灿烂,沙滩上欢乐无边。 细腻的沙粒,陪伴我游玩, 一阵阵的海风,轻轻拂过脸庞。 我在这里,心情愉悦, 迎面而来的浪潮,宛如青春的奏章。 此地的风光,迷人眼帘, 海天一色,直到天边; 我踱步在金色的沙滩, 满怀豪情,畅想未来的蓝图。 浪花把思绪轻轻卷走, 带走我的烦恼与忧伤, 愿此刻永恒,常驻心间, 北戴河,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大雨纷纷洒落在幽幽的燕地, 白色的浪花翻滚如天河, 秦皇岛外的渔船孤零零, 广阔的水面一片模糊无边, 我不知道,应该驶向何方。
往事千年如梦,魏武挥鞭,东下碣石留传下文。萧瑟的秋风在此刻再次吹起,换了个天地。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每当他读到这首词,毛主席当年那激昂的演讲,便在他脑海里历历在目。
毛主席把游泳比作打仗,他曾说过一段让人深刻的讲话,他提到:
征服那些急难险恶的情况,你要强大,它们自然就会显得软弱!这个世界上那些凶恶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若你表现得懦弱,就会被欺负。看上去那些反动派很可怕,实际上根本不值一提。
毛主席这种对敌人的轻蔑之言,深深影响了陈长江,给他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我辟谣了没呢?
陈长江的老家南通海安,是个农业盛行的大县,毛主席对这里挺看重。在那个交通不太方便、通讯也不发达的年代,一条长江把南通跟北京的联系给隔开了。为此,毛主席多次派陈长江回乡调研,让他把南通农民的耕作方式和苏中农民的生活情况全部记下来,方便以后制定一些惠农政策。
陈长江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
毛主席第一次让我回老家时,嘱托我去了解海安农村的统购统销、合作社以及农民的生活情况……他特别强调,我回到老家,得谦虚点儿,尊重老百姓,也要尊重区乡的干部,切忌摆架子,更别提我是毛泽东派来的。
有一次,毛主席忽然问陈长江:“你多久没回家了?”
陈长江说:“差不多快两年没回去了。”
主席接着问:“你对农村的情况知道多少?”
“我了解得不多。”
话音刚落,毛主席指着另一位警卫员李连清说道:“给你们十五天的时间,回去看看,一个广东,一个江苏,你们把情况摸清,回来跟我汇报。”
主席走了几步,似乎在考虑什么,他说:“你们往返得花七八天,家里待得一个星期有点紧,不如再加五天,总共二十天。我在中南海等你们回来。”
走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叮嘱他:回到老家后,尽量利用休息和晚上时间,多和人交流,参与劳动的时候也要多和干部、群众接触,听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于是,陈长江把手里的工作交给了副指导员和副中队长,下午就上了火车回家。回来后,他没写材料,连个本子都没带,直接口头把沿途的情况一一跟主席说了。
在谈话中,陈长江提到了一件跟今天的垃圾小广告类似的事情,结果惹得毛主席有些不悦。他说,从扬州到海安的乡村,墙上贴着不少大字报,其中一份大字报上写着“主席找了一个儿子,群众为他高兴”。
毛主席一听,脸色立刻就沉下来了,怒火中烧地说:“找了个儿子,就只是找到一个儿子,哪儿值得这么欢喜,满世界贴大字报。长江,你知道我们家里有几个人吗?”
陈长江那时候还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随口接着说:“人家只是为你开心嘛!”
毛主席用严厉的口吻质问道:“什么开心啊?他们宣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长江,你有没有反驳他们的谣言?”
陈长江一脸茫然,他心里想:这事我能管得了嘛?这是全国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我一个人能解决的。
几天过去了,这件小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主席也没再提起过。主席性格就是这样,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真的是不会放在心上。他在意的是国家大事,关心的是身边的警卫人员,对自己却总是低调,从不希望别人无端地夸赞他。
毛主席每当工作累了,总爱出去走走。有一次,他刚好路过警卫员的宿舍,发现陈长江正待在里面。警卫员的宿舍打扫得十分干净,内务也整理得挺整齐,这让毛主席感到很高兴。不过,毛主席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这里贴满了他的语录和画像。
毛主席的脸上明显没有好脸色,他对陈长江认真说道:“你这儿挂得多了,挂那么多像有什么意义?”陈长江有些傻愣愣地点了点头,心里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毛主席接着说:“语录写两句就够了,写那么多你们都记得了吗?都用上了吗?”
毛主席还提了几个例子,指出现在机关大院门口有他的雕像,四处都是他的画像,甚至有的房子贴了好多。他说到这儿,幽默地调侃了一句:“尤其是那大院门口的雕像,四季风吹日晒,你看看毛泽东多辛苦啊!你们站两个小时还得换一换,我一年到头都得站着,你说这算不算苦啊!”
听完毛主席的抱怨,陈长江没办法,只好老实说:“人家要求墙上得贴满,搞成语录的海洋。要是不做,检查的时候可有麻烦。”毛主席一听,气得不行,他说:“那就让检查的人别来了,以后别挂那么多像,也不要写那么多语录。抽空好好学一学。”
提到学习,毛主席可是特别重视警卫们的教育。陈长江想起1955年5月4号,那天毛主席在丰泽园接见了中央警卫团一中队的警卫,开了个近一个小时的会。除了讲警卫和调查的事,毛主席更是强调了要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毛主席对大家说道:“你们的平均年龄才22岁,等过了‘十个五年计划’,你们就72岁了。历史上有位名人孔夫子,他活到了72岁。到那个时候,你们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50年后看看你们学到了些什么本领……到时候你们也老了,得做个总结,别到那时才开始后悔。”
毛主席的话牢牢地印在了陈长江心里。毛主席一直期待身边的工作人员能多学习些文化,他不想看到警卫员们只会站岗放哨,而是希望他们能在外面有所作为。晚年的陈长江经常翻阅一本叫《二十四史》的书,虽然他的文化水平有限,阅读起来不太顺畅,但他依旧坚持,因为主席曾经对他说过:“你得试着读读《二十四史》。”
你们哨兵带着枪了吗?
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身上得带着枪嘛。不过,毛主席对身边的警卫装备可不太感冒,他认为过分武装是摆谱、显摆的坏习惯。因此,陈长江这些警卫员都穿着简单的衣服,枪藏在腰间,衣服一盖,隐得很紧。这样一来,便衣警卫在人群中几乎没人认得出来。
毛主席对身边的警卫挺信任的,几乎不太问他们有没有带枪这种事。在陈长江的记忆里,他只记得有一次毛主席问过他一句:“你带枪没?”
1971年底的一天,陈长江和毛主席散步回来的时候,快到门口时,毛主席停下了脚步。他突然指着哨兵问陈长江:“长江,你们的哨兵带枪和子弹了吗?”
陈长江心里有些疑惑,以前毛主席可从来不问这类事,难道会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他没继续多想,于是轻松地回复道:“带了啊,不光是手枪,还有冲锋枪和机关枪,子弹可多着呢,敌人来一百两百的,咱们能应付得过来!”
保卫毛主席的安全,没带枪可不行啊!有位在毛主席身边的老兵回忆说:
毛主席的警卫员可不少,这些兄弟个个都是身手不凡,无论是近身格斗还是枪法,都是一流的。特别是那些在主席身边工作的警卫,要求就是要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1962年,卫士制度被取消了,李银桥卫士长也被调离了。这时候,陈长江率领的警卫团一中队,全面接管了毛主席的安保和日常生活照顾,直到主席去世。想想毛主席最后的十年,陈长江一直陪在身边,走遍了全国,督察各地,每次都能顺利返回。就算中间遇到了一次危险事件,最终也是化险为夷。
在毛主席晚年的日子里,他身边只有工作人员相伴。陈长江感觉到,在最后一年内,主席显得格外孤独和寂寞。有时候主席连饭都不愿意吃,有时候又一口气看七部电影。作为贴身警卫,陈长江心里十分难受,他能做的就是默默陪伴在主席身旁。著名的红墙摄影师侯波拍下了许多毛主席的生活照片,里面总能见到陈长江的身影。
毛主席去世后,陈长江带领其他警卫为主席抬遗体,真是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离开过主席。接着,陈长江又负责了一年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工作,算起来,他一共守卫了毛主席整整27年。
在这段时间里,陈长江的职业经历丰富多彩,先后担任过警卫员、分队长、区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和副师职参谋等职位。尽管职务上变化不小,但他始终专注于保卫毛主席的职责。陈长江的工作就是做好毛主席的警卫,管理并带领警卫分队,负责几十到一百多人的团队。之后,陈长江在中南海又继续工作了好几年,为华国锋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服务,直到1987年便退休了。
作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陈长江可谓是相当出色。毛主席对他的品德和工作表现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渐渐减少了与家人的见面,警卫员便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陈长江回忆道:
“这二十六年里,只要几天看不到这位憨厚的南通人,毛主席就会向身边的人询问:长江去哪里了?”
